第617章 避重就轻(1 / 2)
圣,没有消息是好消息。匕匕首发裴世矩不动声色地说道,不出意外,东都那边很快会传来叛乱平定的捷报。
圣主心领神会,却明知故问,何解
裴世矩指指西京奏报,代王没有提到东都局势,也没有提到叛乱逆贼,只说西北危机,可见平叛已进入尾声,已稳操胜券,西京的精力已全部转向西北,他们急切需要圣的支持。
裴世矩点到即止,惜字如金,一个字也不多说。
高处不胜寒,裴世矩看似权势倾天炙手可热,实际冷暖自知,若想做成一件事,其之艰辛难以言表。在外交战略,裴世矩是绝对权威,但是,因为受制于保守和改革的激烈斗争,为维护圣主和枢的整体利益,他不得不在外交战略做出一次次妥协,结果因成功经略西土而取得的外交的大好局面很快丧失殆尽。
当然,这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圣主和改革派。如果第一次东征大捷,实现了全部预期目标,土在南北关系取得了更多优势,圣主和改革派巩固和增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改革的阻碍迅速减少,那么东都理所当然要兼顾西土利益,即便不会加大在西土经略的投入,最起码也要维持目前的西土格局,以武力对峙来保证长久结盟,如此便对东。突厥人形成了夹击之势,土在南北关系便能占据更多主动。
然而,事违人愿,第一次东征惨败后,形势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内便完全颠覆,过去数年经略西土的成果丧失殆尽,而随着第二次东征失利,土元气大伤,拱手把逆转西北危机的最后机会也彻底断送。
现在土已经没有能力在西疆发动反击,面对吐谷浑人的复国,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面对西域诸国在西突厥人强大实力威逼下纷纷倒戈背叛,也只能忍气吞声。目前土所能做的也是坚守伊吾敦煌一线,以确保河西的安全;坚守西平河源一线,以确保陇西无忧。但以目前西疆镇戍现状和东都对西疆的支持力度来说,即便是完成这个底线目标,也是十分困难。
所以裴世矩借助这个机会,公开正式地劝谏圣主,必须面对事实,勇于承认错误,及时纠正错误,迅速调整国防和外交大战略,千万不要失了芝麻,又丢了西瓜,以致两头落空,一无所获,自陷绝境。
但裴世矩顾忌到圣主的脸面,再加他本人也是枢最高决策层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发动第一次和第二次东征的决策虽然提出了异议,但也没有坚决反对,没有投出反对票,最终还是支持了枢决策,所以今日外困境的出现,与他也有直接责任,因此他也不能打枢的脸,打自己的脸,所谓的劝谏实际是某种暗示,如果圣主不同意,佯装听不懂,那也权当没说。
朕给了他们足够的支持。圣主微微皱眉,忿然说道,西征战果累累,而为巩固和扩大战果,东都理所当然要给西疆以全力支持。然而,朕的支持,最终得到了什么回报短短半年时间,阿柴虏吐谷浑的残余军队不但攻陷了且末和鄯善,还横扫了西海,威胁陇西,为什么朕想知道,当阿柴虏发动攻击的时候,河西卫府军在哪陇西大军又在哪难道河西卫府军不知道当他们退出西域的时候,也等于放弃了对西域诸国的保护,直接把西域诸国推进了突厥人的怀抱而陇西大军退出西海,等于再次陷西北镇戍于两线作战之窘境,我西北军不得不再次与西北诸虏激战于陇西和河西两个战场。
圣主很愤怒,言辞很激烈,但还是控制了情绪,没有公开指责西京不作为甚至是失职,也没有公开指责西京有蓄意制造西北危机来威胁央之嫌疑,显然迫于现状他不得不妥协了,但这个妥协很有限。
裴世矩暗自叹息。圣主故意发脾气,实质是避重轻,不愿承认枢在西土经略所犯的错误。
西土经略的核心环节是与西突厥结盟,而无论从葱岭以西的三国争霸之局面,还是从葱岭以东的三强逐鹿之形势来说,当前都是双方结盟的最好时机。另外西突厥的射匮可汗雄才大略,胸怀大志,他和他的牙帐都把目光放在葱岭以西,把突厥人的未来都放在广袤的西方,所以西突厥乐于看到土与东。突厥两虎相争,这有利于他们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全力对付波斯人,避免两线作战,因此西突厥对结盟土抱有相当大的诚意。
依裴世矩乐观预测,只要土诚心诚意结盟,双方互利友好的局面最少能维持十到二十年时间,直到西突厥人与波斯人的战争结束之后,而土有了这么长时间的和平发展,国力必然强盛,甚至有可能已经击败东。突厥,已经吞并整个西域,已经拥有了臣服西突厥人的强大实力。
然而,因为改革和保守这对核心矛盾越来越激烈,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圣主和枢在国防和外交大战略的决策。
他们发动了东征,借口是大漠北虏正在迅速崛起,已经威胁到了土安全。因为要东征,当然减少了对西疆的支持,西土经略此陷入停滞甚至倒退,而与西突厥的结盟也因此基本流于形式,没有诚意,没有实质性的合作。
对西突厥人来说,他们乐于看到土东征,不管土是打远东诸虏还是与东。突厥正面冲突,都有利于西突厥人控制西域,利用西域建立起牢固的阻御土和东。突厥的防线。
土的东征尚未开始,西突厥迫不及待地大举进军西域,射匮可汗甚至把牙帐都迁到了西域,由此可见其控制西域的决心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