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修真小说 >登基 > 第65章 叛乱 “如此紧要,为何不早说?!”……

第65章 叛乱 “如此紧要,为何不早说?!”……(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65章 叛乱 “如此紧要,为何不早说?!”……

贺栎山的婚事定在来年初春, 礼部的人替他算了,一个吉日,逾越规制, 礼部的人来劝我, 我没听劝。

皇后下狱之后, 跟林承之一块在大理寺问审, 许多罪名她都不肯认, 我忙于案牍之间,也没有功夫去管她。

外地的折子传到京城, 途中耽搁,有时候上面写的内容, 报过来已经晚了。

有的官报信的速度,还没有那些天南地北走街串巷的货郎灵通, 消息从外地一路传到京城,再一路传到京城的官耳朵里, 最后又麻烦一遭, 才到我面前。

都比外地来的折子快。

我在宫中独揽大权,某种程度上说,也不过我已将耳目交给别人,朝中那些大臣, 不说给我听外面的事, 或者有心要瞒,上上下下恐怕偏偏我不知道。

所以朕重新设立了一个听政司,与六部平起平坐, 专查民情,以及监督谏议朕手下的官。

这件事情传出去,听政史给我报, 说时候议论这件事,说我坏话。

听政司的人急于立功,顺便挟了一点私心,写上来的人其实我从前也有过一些了解,不完全是那样秉性,被他们说得马上就要犯上作乱,跟林承之是一个路子——当一个人作恶到某种程度,便能成为一个说法,譬如貌若潘安,就是说美到极致,逆心堪比林承之,就是恶到极致。

称作,若林之人。

几个老臣被点在名,朝堂之上跪下来说冤枉。

人闲下来就爱议论一些有的没的,也不必都往心里面去。这种东西,说完全没说,也未必,说了么,也或许没那么严重。朕说这几位是忠臣,朕不信,听政史渎职滥权,就将听政史革职,换了一个新人上去。

朝堂之中风起云涌,被我搅得一塌糊涂。

之前那个听政史叫柴蟠,因为办事不力,革职之后扔进大理寺还在调查。

朕去看过他,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缩在干草当中,见了朕也不起来行礼。

他脸别过去,眼睛没有看我,声音带着挥之不去的不忿,“臣愚,以为皇上看重臣。原来皇上借臣当这个靶子,杀鸡儆猴,皇上拨乱反正完了,便觉得臣这个靶子碍眼了。”

转过头来,他直视我眼睛,似乎我不说话也惹恼他,比刚才还要咄咄逼人。

“皇上不过想要借听政司的手拔去太子和皇后在朝中的人,臣报上去,皇上只处置愿意处置的人。臣替皇上无孔不入,朝堂之中怨气横生,皇上倒过来将臣革职,成全皇上一片好心,皇上拿臣的命去抚贴皇上看重的大臣,皇上是仁君,臣是奸臣。”

“知道臣的下场,下一任听政司便不敢再像臣这样尽心卖命——皇上告诉臣想知道这些大臣府上秘辛,却原来皇上根本不在乎。皇上这一招,压制听政司威风。”

“臣忠君报国,纪成安的冤枉得以昭彰天下,臣比纪成安冤,只皇上不觉。”

若非他权欲熏心,借手中权柄打击报复,也不会如此下场——找他过来,本就知道他的为人。

人总是这样,都觉得自己最委屈,最冤枉。

“朕不杀你。”

我说完,他就怔住。

一会儿,诚惶诚恐起来跟我行礼。

我说要把他外放,过来是支会大理寺不用审了,多耽搁时间。

他叩谢隆恩,说刚才说的都是他自己心胸狭窄才胡乱揣测,其实我做的都对,他可以理解。

临走的时候,他跪在地上,说他还有一件事情要报,但是要我恕他无罪。他蹬鼻子上脸,我退一寸,他就进一尺。

此人素来如此。

“报吧。”我说,“站起来说。”

柴蟠站起身,“臣搜集到安王贺栎山,身边有一个叫茶生的亲信,此人从冀州来,其实是贺初泓的侄子。贺初泓当年打仗的时候伤了要害,这辈子无后,这个侄子在他眼中,跟亲子无异。”

“如此紧要,为何不早说?!”

“皇上独宠安王,朝中哪个不知,臣冒犯整个朝廷,都不敢冒犯安王。”

气煞朕!

“皇上说要恕臣无罪……”柴蟠一惊,又跪下去。

我将他扶起来,深吸了一口气,“朕恕你无罪,你何止是无罪,你有功。给朕说你查到了什么,一件也不许隐瞒。报上来有用的,你想外放去哪里,朕准你挑。”

柴蟠听墙角的功夫一流,不知道他从哪里找出来那么多能人异士,飞檐走壁挖出来种种蛛丝马迹,东一条西一条,看起来平常琐碎,往深了却都能够连起来。

譬如贺栎山家中养的姬妾,其实他从来都没有碰过,其中有一个叫赵欢希的,是个才子,家里面受到牵连,只剩下他一个子孙,落入风尘。他跟贺栎山之间来往最多,两个人会面,却从来没有过肌肤之亲。

赵欢希每日还会给贺栎山报那些姬妾的情况,整理府上宴客的名单,更像是王府的管家。

譬如江起闻其实是冀州人,他爹跟老安王有过交集,家里面还藏有老安王贺铮曾经写给他祖父的一首祝词,在冀州的时候,江家跟贺家应该有过往来。

譬如贺栎山家中专门老安王给他请过外地来的名师,小时候他在国子监功课一塌糊涂,听政司的人跋涉找过去那个名师家中,那个名师口中贺栎山聪慧,尊师重教,是个好学之人,寒暑风雨,都不曾懈怠过一日。

……

如此种种,作证他跟传闻之中,品行为人大相径庭。

他往淮隐河里边倒夜明珠的时候,也是专门挑人最多的晚上,我父皇心血来潮,刚好出宫要体察民情。

这件事情被我父皇看到,被我父皇身边的大臣太监看到,被临安城所有百姓看到。朝野上下,都知道安王子孙不贤。

以珠饲鱼,引为典故,笑话他。

柴蟠说完,看见我久不发话,小心翼翼在我耳边试探出声,“皇上?”

“其实朕错看了你,你在听政史这个职务上办得好,恐怕天底下没有第二个人,有你这样细致心思……”

往往一个人直、衷、耿,耳边许多事情就不闻不问,只顾自己,不爱探听其他人。

钻研别人的心眼和小辫子,只能是这种人。

“臣有错!臣渎职之错,绝不能姑息……”柴蟠跪下来,说他坚决要外放,即便留在朝中,也不再适合担当这样重要的职务,他不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