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航海知识(1 / 2)
当顾霖将自己好不易得到的几张航海图绘制一份送到崔瑾手中时,崔瑾笑道:“多谢顾兄。小弟这里也画了几幅图,正想请人瞧瞧,看是否有误呢!”
顾霖一看,眼睛微微眯了眯,比自己那几幅图更细致规范,标注更清晰详细,也不知他是从得来的。“某佩服!”他拱手道。
“没有亲自实践过,谁也不知这些图是否准确。”崔瑾抚摸着那些航海图,轻轻叹息。如果要较大规模地出海,还得等一年呢,手里如今只要几艘船,来来回一趟划不来,只能在附近转圈儿了。不过,也正好锻炼一下那些士卒,让他们能适应海上生活。
崔瑾一直在做试航的前期准备。现在的苏州与后世有所不同,离海边并不太远。他计划的是由船厂出发,沿着东海海岸线进发,经楚州、海州、青州进入渤海,然后沿着登州、莱州到达瀛洲,也就到了幽州地界,说不定还可以顺便到高句丽和新罗示威游行。想到高句丽,便不由想到那数万前隋将士尸首垒成的“京观”,眼中一寒。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这海军尚未成型,大唐的军事力量也还薄弱。
顺着崔瑾的手指,大家一路看去。李治笑嘻嘻地道:“表兄,看上去好像很短的路程嘛,我们是不是可以走更远一些?那些倭国人不是说他们千辛万苦历经两个多月才到达瀛洲的么,怎么看上去这路程很短啊?”他有手掌比了比,这些人为啥不直接在苏、扬、杭三洲上岸呢,那样用的时间更短吧?真是愚蠢的家伙,怪不得长得又笨又矮。
房遗爱白了他一眼,这船只到了海上,到处是水,你知道到了哪里?还不是一个劲儿地根据经验朝着一个方向划船,至于是否偏移了航线,只有天知道了。以为他们也有人能懂得制作罗盘针啊?
为了增强大家的信心,崔瑾在京城赶制出几个罗盘针和指南针,当即便被李世民抢走了,后来又在船上制作了一批,让大家爱不释手,这东西真是稀奇,无论你怎么转,那指针箭头都会自动转向固定一方。崔瑾解释道,其实就是和汉代时期发明的司南一样,利用了磁石两端始终指向南北极的原理制作而成。好奇宝宝李治继续追问为何会这样?崔瑾咧咧嘴,如果告诉他,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个椭圆形的天然大磁铁,地球的南北两头就是两个不同的磁极,北极是负磁极,南极为正磁极。而这磁石的内部原子结构特殊,原子本身具有磁矩,分为了正负极。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拿一根可自由转动的磁针,无论站在地球的何处,磁针正极始终指北,负极始终指南。当然,这南北也不是绝对的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东南。这指南针和罗盘针的缺点便是不适宜在磁性异常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使用。
最后,崔瑾只能摸摸他的脑袋,极为深奥地道:“这些还不是你现在能够知道的,等以后吧,你再大一些表兄就教你。”
李治以为是道家的什么秘密,虽然好奇,但也能暂时按捺下。
除了指南针和罗盘针,崔瑾还给大家传授了天文定位导航术。他并未用牵星术,而是直接进阶为六分仪,原理很简单,即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后世不少航海爱好者和天文爱好者都知道摆弄这个。这东西,他也是在西市发现几块透明无色的水晶石后才想到的,不然,哪里去找玻璃?为了打磨那些水晶,他可是费了好大劲儿,这不也是刚制作完成么?还特意制作了四个望远镜,李世民、李承乾、李恪和李靖各一个,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让驿站赶紧送到京城去,并附信说必须保守秘密,不能泄露出去。主要还是无色透明的水晶太少,不然他都想大量制作了,但同时也担心其工艺技术太过简单,别人一看就能防止出来,如果是落到敌方手里,己方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在对挑选出来的士卒上了两堂航海有关知识后,重点还是要求大家熟练掌握船舶操纵技术,比如驶帆、操舵、测深、用锚等,还有各种口令的熟悉,比如合力踏动脚踏杆带动船体上叶片的张开、闭合,来推动船只在水中行走,该使多少的力,该如何配合,这都需要训练,以保持动作一致。而在崔瑾他们到来之前,船工们就已经摸索出一套方法来,所以就由他们传授给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