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穿越小说 >铁十字 > 第一百零九章 曙光(18)

第一百零九章 曙光(1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实际上,霍夫曼面临的抉择几天前在克里姆林宫也上演过,以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人为代表,红军总参谋部分成两派,一大堆人各自就大解决方案和小解决方案进行了激烈争论,基本上每个参加政治局会议的人员都进行了发言和表态,经过两天一夜的长时间讨论,最后在斯大林一锤定音的决策下批准了朱可夫的方案。 当然推进这个方案有明确前提,必须是中亚攻略取得一定成效,即充分调动德军后才能开展。

为增强朱可夫方案的可行性,斯大林下了大本钱,一口气给朱可夫拨付了6个全新组建的近卫坦克旅。其中,2个坦克旅全部装备红军刚刚生产出来的is1重型坦克,每个旅拥有58辆,这款一直以来被寄予厚望希望能与虎式坦克相抗衡的新坦克经历了k13k85和is85等不同阶段的测试和研制,终于在9月份成熟并开始量产,首批全用于装备新的近卫坦克旅。

至于另外4个旅则装备了历史上根本未曾出现过的量产型号t4385,由于德国一直未将豹式坦克投入作战产品已开始生产,再加上虎式与4号坦克联合作战的显著成功,所以红军在装甲装备方面借鉴模仿了德军的思路,同样以重型中型坦克搭配使用为理念,对中型坦克的要求是要克制德军主力4号h型。过去的交手情况已充分证明t3476不堪大用,面对4号h型完全处于下风。t43虽然在防御和设备上改进不少,但火力依然偏弱,最后伏罗希洛夫元帅拍板给t43安装与is1一样的85mm火炮,形成t4385这个新型号。

当初是生产t3485还是t4385在红军内部有过争论,但经过论证和比对,认为t4385虽然制造难度更大一些,但性能要比t3485强,于是最终选择后者作为发展通道。

新的t4385比t34和t4376个头都要大一些,人数上升为5人车组,由于研制工作仓促,在t4385身上还存在较多不完备之处,不过心急火燎的斯大林已顾不上这些了,迫不及待地要拿出来使用。他一面下令持续改进,一面下令乌拉尔方向的兵工厂加大生产力度,尽可能将旧式的t34生产线改造为转产为新t4385的生产线。

由于高加索油田区和大量工业区的沦陷,到1943年秋时,红军开始走向不同的建军思路:不再追求包括坦克在内重装备的绝对数量,而是强调在保持最低数量的前提下提高单位性能。道理是明摆着的,无论石油也好钢铁也好,已不允许红军继续建设并维持每年量产23万辆坦克装甲车辆的规模了,必须从坦克海转变为强而精的思路。另外,由于人力资源损失惨重,装甲兵的储备同样也不足,合格的装甲兵可不是像步兵那样发杆步枪就可以赶着上前线,必须经过培训和训练。而训练就必然要消耗为数不多十分宝贵的燃油和车辆资源,要保证一线部队作战的话,就只能压缩后备队伍的资源和训练。

如果霍夫曼知道的话,就会感慨历史进程是多么相似,斯大林现在的选择就是历史上德国的选择。无非斯大林不用维持一支庞大的潜艇部队,再加上俄国产品无论如何精致如何强调质量,其复杂程度也不能与德国货相比,因此红军可以比历史同期的德国武装更多的装甲车辆。

以坦克为例,斯大林要求今后每年要求生产12万辆左右的坦克车辆,其中2000辆是is1级别的重型坦克,6000辆是t4385左右的优势中型坦克,4000辆是等同于t3476级别的坦克及其变形车辆比如su100\su76等,比起历史上的数字足足砍了一半。

在对数量要求降低的同时,对性能要求的提升却与日俱增,is1远非红军理想中完美的重型坦克这个称呼是留给is2的,后者以区区40多吨的重量装备了122mm43倍径的火炮,正面装甲最厚处超过120mm且带有倾角,根据设计师的说法,无论防御还是火力,都超过德军虎式坦克,伏罗希洛夫已向斯大林保证在1944年1月份开始对is2量产,数量不低于目前is1的产量水平每月120辆,并力争在1944年秋提高到200辆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